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表现为综合性强、强调实践与落地性、注重可持续性以及强调公众参与与社区参与。这些特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设计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宜居、可持续、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
特点:( 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以及各项工作中都会得到体现。(2)政策性。
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社会性 园林绿地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个性特色三者的关系。只有找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才能创作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
1、丹麦BIG(Bjarke Ingels Group)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作品——哈萨克斯坦新国家图书馆。整个建筑呈向内“循环”的螺旋流线造型,简约而雅致。将穿越空间与时间的四个世界性经典造型——圆形、环形、拱形和圆顶形——以莫比乌斯圈的形式融合在了一起。ABBS上有详解,可以去看看。
2、莫比乌斯指环是一种拓扑学结构,它只有一个面(表面),和一个边界。象征着循环往复、永恒、无限的。因此常被用于各类标志设计。奇妙之处:莫比乌斯环只存在一个面。
3、莫比乌斯带将原本纸带的两个面融为一体,这启发了建筑师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实际建筑中,创造出莫比乌斯空间,使得空间在此处发生错乱。 莫比乌斯环的诅咒 莫比乌斯环的特点是,无论从哪个点出发,绕行半圈后似乎已经绕出了环,但继续绕行半圈后,会发现又回到了起点。这种现象被称作“死循环”。
4、莫比乌斯环在设计领域被广泛使用,象征着循环往复、永恒和无限。其三个奇妙之处包括:存在一个面,沿着中间剪开形成一个比原环空间大一倍的环,再剪开形成两个相互套在一起的具有正反面的环,且无论剪开多少次,都会形成同样的环,永远无法分开。
5、莫比乌斯带的发现,不仅对数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还启发了科学家们在拓扑学、几何学以及材料科学中的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莫比乌斯带的概念被应用到超导体、纳米管等新型材料的结构设计中,探索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性质来提升材料的性能。在艺术领域,莫比乌斯带的美学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见下图),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城市住宅区的海绵化 在现代城市中,住宅区的硬质地面挑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为此,我们需在绿化空间上做文章。例如,传统住宅区可通过改造,将宅间绿地变为下沉式雨水花园,利用透水植草砖的停车场变为生物滞留带,甚至在树池和道路中嵌入生态设计,如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以实现雨水的自然处理。
开敞型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屋面坡度大于2度,收集雨水。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高,适合种植乔木、灌木,打造丰富屋顶花园。 低荷载坡屋顶需增设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雨水收集系统。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城市道路海绵设计旨在收集、利用雨水,减少内涝风险,改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核心在于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目标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策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一理念强调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自然地应对雨水的冲击,保持良好的水文循环,提升雨水渗透、储存、净化、再利用和排放的能力,从而恢复和增强城市的生态韧性。
理念: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增强城市生态和防洪排涝能力,同时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绵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水循环,使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时具有更好的弹性和适应性。